易经六十四卦第二十四卦:复卦正解-地雷复(坤上震下)
24、第二十四卦坤宫(一世):地雷复卦(坤上震下)
地雷复卦 地位:少阴|人位:老阴|天位:老阴|错卦:天风姤|综卦:山地剥|交互卦:坤为地
错卦;天风姤。综卦;山地剥。交互卦;上坤下坤成;坤为地。
地位;少阴。人位;老阴。天位;老阴。
序卦传;物不可以终尽,剥穷上反下,故受之以复
崔觐曰:夫易穷则有变,物极则反于初。故剥之为道,不可终尽,而受之于复也。
十二消息卦之一;
复,亨.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.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利有攸往。
彖曰:复亨;刚反,动而以顺行,是以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。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也。利有攸往,刚长也。复其见天地之心乎?
象曰:雷在地中,复;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。
复坤上震下
程传:《复·序卦》:“物不可以终尽,剥穷上反下,故受之以复。”物无剥尽之理,故《剥》极则《复》来,阴极则阳生。阳剥极于上而复生于下,穷上而反下也,《复》所以次《剥》也。为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,阴极而阳复也。岁十月,阴盛既极,冬至则一阳复生于地中,故为《复》也。阳,君子之道。阳消极而复反,君子之道消极而复长也,故为反善之义。
复亨,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,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利有攸往。
朱熹:《复》,阳复生于下也。《剥》尽则为纯坤,十月之卦,而阳气已生于下矣。积之踰月,然后一阳之体始成而来《复》,故十有一月,其卦为《复》。以其阳既往而复反,故有亨道。又内震外坤,有阳动于下,而以顺上行之象,故其占又为己之“出入”,既得“无疾”,朋类之来,亦得“无咎”。又自五月姤卦一阴始生,至此七爻而一阳来复,乃天运之自然,故其占又为反复其道。至于七日,当得来复。又以刚德方长,故其占又为利有攸往也。反复其道,往而复来,来而复往之意。七日者,所占来复之期也。
程传:“复亨”,既复则亨也。阳气复生于下,渐亨盛而生育万物。君子之道既复,则渐以亨通,泽于天下,故复则有亨盛之理也。“出入无疾”,“出入”谓生长,复生于内,人也;长进于外。出也。先云出,语顺耳。阳生非自外也,来于内,故谓之入。物之始生,其气至微,故多屯艰。阳之始生,其气至微,故多摧折。春阳之发,为阴寒所折,观草木于朝幕,则可见矣。“出入无疾”,谓微阳生长,无害之者也。既无害之,而其类渐进而来,则将亨盛,故无咎也;所谓咎,在气则为差忒,在君子则为抑塞,不得尽其理。阳之当复,虽使有疾之,固不能止其复也,但为阻碍耳。而卦之才,有无疾之义,乃复道之善也。一阳始生至微,固未能胜群阴,而发生万物,必待诸阳之来,然后能成生物之功,而无差忒,以朋来而无咎也。三阳子丑寅之气,生成万物,众阳之功也。若君子之道,既消而复,岂能便胜于小人?必待其朋类渐盛,则能协力以胜之也。“反复其道”,谓消长之遭,反复迭至。阳之消,至七日而来复;《姤》阳之始消也,七变而成《复》,故云“七日”,谓七更也。《临》云“八月有凶”,谓阳长至于阴长,历八月也。阳进则阴退,君子道长,则小人道消,故“利有攸往”也。
房乔曰:“出入无疾”害之者,喜阳气之复;朋来无罪咎之者。欲众阳渐进之意。
邵子曰:《复》次《剥》,明治生于乱乎!《夬》次《姤》,明乱生于治乎!时哉时哉!未有《剥》而不《复》,未有《夬》而不《姤》者。
郑刚中曰:七者阳数,日者阳物,故于阳长言七日。八者阴数,月者阴物,《临》刚长以阴为戒,故曰“八月”。
《朱子语类》云:七日只取七义,犹“八月有凶”,只取八义。
胡炳文曰:“反复其道”,统言阴阳往来,其理如此。“七日来复”,专言一阳往来,其数如此。
林希元曰:天下事非一人所能独办,君子有为于天下,必与其类同心共济,故《复》重“朋来”,而《泰》重“汇征”。
张振渊曰:“反复其道”,犹云“反复”计其程道也。此二句,正见天运自有定期,君子不可不善承之耳。
复,亨,刚反。
朱熹:刚反则亨。
动而以顺行,是以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。
朱熹:以卦德而言。
孔颖达曰:“复亨”者,以阳复则亨,故以亨连复而释之也。“刚反,动而以顺行”者,既上释“复亨”之义,又下释“出入无疾朋来无咎”之理。
潘梦旂曰:《剥》以顺而止,《复》以顺而行,君子处道消之极,至道长之初,未尝一豪之不以顺也。
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也。
朱熹:阴阳消息,天运然也。
侯行果曰:五月天行至午,阴升也。十一月天行至子,阳升也。天地运往阴阳升复,凡历七月,故曰“七日来复”,此天之运行也。《幽诗》曰:一之日觱发,二之日栗烈。“一之日”,周之正月也。“二之日”,周之二月也。则古人呼“月”为“日明矣。
利有攸往,刚长也。
朱熹:以卦体而言,既生则渐长矣。
项安世曰:《剥》曰“不利有攸往”,小人长也。复曰“利有攸往刚长也”《易》之意,凡以为君子谋也。
邱富国曰:“刚反”,言《剥》之一刚,“穷上反下”而为《复》也。“刚长”,言《复》之一阳,自下进上,为《临》为《泰》,以至为《乾》也,以其既去而来反也故“亨”。以其既反而渐长也,故“利有攸往”。“刚反”,言方《复》之初。“刚长”,言巳《复》之后。
复其见天地之心乎。
朱熹:积阴之下,一阳复生,天地生物之心,几于灭息,而至此乃复可见。在人则为静极而动,恶极而善,本心几息而复,见之端也。程子论之洋矣,而邵子之诗亦曰:冬至子之半,天心无改移,一阳初动处,万物未生时,玄酒味方淡,大音声正希,此言如不信,更请问包羲。至哉言也,学者宜尽心焉。
程传:“复亨”,谓刚反而亨也。阳刚消极而来反,既来反,则渐长盛而亨通矣。动而以顺行,是以“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”,以卦才言其所以然也。下动而上顺,是动而以顺行也,阳刚反而顺动,是以得“出入无疾,朋来而无咎”也。朋之来亦顺动也,其道反复往来,迭消迭息,七日而来复者,天地之运行如是也。消长相因,天之理也,阳刚君子之道长,故“利有攸往”。一阳复于下,乃天地生物之心也,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,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,非知道者孰能识之。
程子曰:“复其见天地之心”,皆谓至静能见大地之心,非也。《复》之卦下面一画,便是动也,安得谓之静?自古儒昔皆言静见天地之心,唯某言动而见天地之心。或曰:莫是于动上求静否。曰:固是,然最难。
又曰:“复其见天地之心”,一言以蔽之,天地以生物为心。
张子曰:《复》言“见天地之心”,《咸》、《恒》、《大壮》言“天地之情”。心发乎微情发乎显。
《朱子语类》云:天地以生生为德,“元亨利贞”,乃生物之心也。但其静而复,乃未发之体,动而通焉,则已发之用。一阳来复,其始生甚微,固若静矣。然动之机日长而万物莫不资始焉。此天命流行之初,造化发育之始。天地生生不已之心,于是而可见也。若其静而未发,则此心之体,虽尤所不在,然却有未发见处。此程子所以以动之端为天地之心,亦举用以该其体尔。
又云:伊川与濂溪说“复”字亦差不同,濂溪就回来处说,伊川却正就动处说,如“元亨利贞”濂溪就利贞上说复字,伊川就“元”字头说复字。以《周易》卦爻之意推之,则伊川之说为正。然濂溪伊川之说,道理只一般,只是所指地头不同。王弼之说与濂溪同。
胡炳文曰:天地生物之心,即人之本心也,皆于几息而复萌之时见之。
俞琰曰:“天地之心”,谓天地生万物之心也。天地生物之心,无乎不在。圣人于《剥》反为《复》,静极动初,见天地生物之心,未尝一日息,非谓惟《复》卦“见天地之心”也。或谓静为“天地之心”,非也。或又谓动为“天地之心”,亦非也。
吴曰慎曰:天地以生物为心,所谓仁也。《复》之一阳初动,仁也。故曰“复其见大地之心乎”。
李光地:“天地之心”,在人则为道心也。道心甚微,故曰“《复》,小而辩于物”。于是而惟精以察之,惟一以守之,则道心流行,而微者著矣。颜子“有不善未尝不知”,是其精也。“知之未尝复行”,是其一也。夫子以初爻之义当之者此也,惟精惟一者,所以执中而已矣。二五皆中,故二则“休复”而“吉”,五则“敦复”而“无悔”。初爻之外唯此两爻最善。三则“频复”而“厉”者,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。四之“中行”而“独者,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。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。至于上六,则不独微而且“迷”,不独危而且“败”,“迷”而以至于“败”。则所谓天君者,不能以自主矣。故夫子咎之曰:反君道也。尧舜相传之心学,皆于《复》卦见之。
雷在地中,复。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。
朱熹:安静以养微阳也。月令,是月斋戒,掩身以待阴阳之所定。
程传:雷者,阴阳相薄而成声,当阳之微,未能发也。“雷在地中”,阳始复之时也,阳始生于下而甚微,安静而后能长,先王顺天道,当至日阳之始生,安静以养之,故闭关使商旅不得行,人君不省视四方。观《复》之象而顺天道也,在一人之身亦然,当安静以养其阳也。
刘蜕曰:“雷在地中”,殷殷隆隆,阳来而复,复来而天下昭融乎。
苏舜钦曰:“复,其见天地之心乎”,王弼解云,复者反本之谓,天地以本为心,寂然至无,是其本也,故动息地中,乃天地之心见矣。予窃惑焉,夫复也者,以一阳始生而得名也,《象》曰“刚反”,又曰“刚长”,安得谓寂然至无耶,安得谓动息耶?《象》曰“雷在地中,复”,雷者阳物也,动物也,今在地中,则是有阳动之象也,辅嗣昧举卦之体,乃以寂然至无为复,斯失之矣!又云,冬至阴之复,夏至阳之复,何冬夏阴阳之不辨耶?
《朱子语类》:问:阳始生甚微,安静而后能长,故《复》之《象》曰:“先王以至日闭关”,人善端之萌亦甚微,须庄敬持养,然后能大。不然复亡之矣。曰:然。
问纯坤之月,可谓至静,然昨日之静,所以养成今日之动,一阳之复,乃是纯阴养得出来,在人则主静而后善端始复。曰:固有此意,但不是此卦大义,《大象》所谓“至日闭关”者,正是于已动之后,要以安静养之。
杨启新曰:“闭关”,静以养阳:“施命”,动以制阴。干者于《姤》、《复》,用意深矣。
子夏易传;陽反入於下而復其所出,而動以順行,出入而無間,何疾之有。一陽長而羣陽至焉,君子之道通也。其何咎乎。易六位而成文也。乾之姤,剥。陽之初九,陽道消也。極六位而反於坤,之復其數七日,其物陽也。陽統陰之理也。陽雖消而復之,不逺之而不絶也。其天道之行歟,反而復行其道也。剛長也,君子可以利攸往矣。夫易者,易也。剛柔相易,運行而不殆也。陽為之主焉,陰過則陽滅,陽復則陰剥,晝復則夜往,夜至則晝往,無時而不易也。聖人是以觀其變化生殺也,往而復之也。而無差焉,謂陽生而為天地之心,天地之心與物而見也。將求之而不可得也。子曰:天下何思,何慮天下,殊途而同歸,一致而百慮。聖人之與天地並也。以萬物為之心也。何已心之往哉,故有以求之不至矣。無以求之,亦不至矣。是聖人無而有之,而易行乎。其中矣,可無辨乎。
1·07一阳复于下,乃天地生物之心也。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,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。非知道者,孰能识之?——《程氏易传·复传》
象曰:雷在地中,復先王。以至日閉關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。
冬至陽潛,動於地中也。帝王者,體化合乾,故至日閉關絶行。不務察事,以象潛之勿用與時之,更始也。
(震下坤上)。复:亨。
何妥曰:复者,归本之名。群阴剥阳,至于几尽,一阳来下,故称反复。阳气复反,而得交通,故云“复亨”也。
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。
虞翻曰:谓出震成乾,入巽成坤。坎为疾,十二消息,不见坎象,故“出入无疾”。兑为朋,在内称来;五阴从初,初阳正息而成兑,故“朋来无咎”矣。
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。
案:易轨:一岁十二月,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。以坎、震、离、兑四方正卦,卦别六爻,爻生一气。其余六十卦,三百六十爻,爻主一日,当周天之数,余五日四分日之一,以通闰余者也。剥卦阳气尽于九月之终,至十月末,纯坤用事。坤卦将尽,则复阳来。隔坤之一卦六爻。为六日。复来成震,一阳爻生,为七日。故言“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”。是其义也。天道玄邈,理绝希慕,先儒已论,虽各指于日月,后学寻讨,犹未测其端倪。今举约文,略陈梗概,以候来悊,如积薪者也。
利有攸往。
虞翻曰:阳息临成乾,小人道消,君子道长,故“利有攸往”矣。
《彖》曰:复亨,
虞翻曰:阳息坤,与垢旁通。刚反交初,故“亨”。
刚反动,而以顺行,
虞翻曰:刚从艮入坤,从反震,故曰“反动”也。坤顺震行,故“而以顺行”。阳不从上来反初,故不言刚自外来。是以明不远之复,入坤出震义也。
是以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。
侯果曰:阳上出,君子道长也。阴下入,小人道消也。动而以行,故“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”矣。
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也。
虞翻曰:谓乾成坤,反出于震而来复,阳为道,故“复其道”。刚为昼日。消乾六爻。为六日。刚来反初,故“七日来复,天行也”。
侯果曰:五月天行至午阳复而阴升也;十一月天行至子,阴复而阳升也。天地运往,阴阳升复,凡历七月,故曰“七日来复”。此天之运行也。豳诗曰:一之曰觱发,二之日栗烈。一之日,周之正月也;二之日,周之二月也。则古人呼月为日明矣。
利有攸往,刚长也。
荀爽曰:利往居五,刚道浸长也。
复,其见天地之心乎。
虞翻曰:坤为复。谓三复位时,离为见,坎为心。阳息临成泰,乾天坤地。故“见天地之心”也。荀爽曰:复者,冬至之卦。阳起初九,为天地心。万物所始,吉凶之先,故曰“见天地之心”矣。
《象》曰:雷在地中,复。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。
虞翻曰:先王谓乾初。至日冬至之日。坤阖为闭关。巽为商旅,为近利市三倍,姤巽伏初,故商旅不行。姤象曰:后以施命诰四方。今隐复下,故后不省方,复为阳始,姤则阴始。天地之始,阴阳之首。已言先王,又更言后,后,君也。六十四卦,唯此重耳。
宋衷曰:商旅不行,自天子至公侯,不省四方之事,将以辅遂阳体,成致君道也。制之者,王者之事。奉之者,为君之业也。故上言先王而下言后也。
24.复卦——论正气回复
震下坤上
复:亨。出入无疾。朋来无咎。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。利有攸往。
[译文]复卦象征回复:亨通。阳气生长没有害处,结伴前来没有过错。返转回复有一定规律,过了七天必然回复。利于有所前往。(出入:生长。“入”为自内生,“出”为向外长。)
[提示]概述正气回复的卦旨。
从卦形看,复卦正好是剥卦的颠倒。这再明显不过了:剥卦是独阳在上,复卦则是独阳在下。阴极而阳返,这是必然的道理。群阴剥阳,剥至极处,阳便要复生了。阳被剥于上,复生于下。复卦就是一阳复生于下之象,“复”就是返本回复之意。虽然只有一阳,但它是新生的,蓬勃向上的。正如冬至之后,阴寒最盛之时,一阳复生,这就预兆着大地回春之时将至,其欣欣向荣的生生之势毕竟是不可阻挡的,当然是必“亨”无疑的。
“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”这两句话的含意是对“亨”之义作具体说明。“出入”指阳爻从内卦产生、逐渐进入外卦。“朋来”是指一阳萌生则众阳将会陆续皆生,诸阳将像朋友一样结伴前来。总之是阳气萌发、勃勃生长的一片兴旺景象。《易经》中常有不要轻举妄动的告诫,然而当此之时,情况不同了,这正是任凭阳气萌生、发展的大好时机,所以可以尽情地生长和扩展,都不会犯错误的,都是“无疾”、“无咎”的,都是“利有攸往”的。“复”道之“亨”,就“亨”在这里。
这与剥卦的“不利有攸往”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此一时也,彼一时也,对于正气来说,时来运转了。“待时而动”,待的就是这个时候。
“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”这里指出阳气回复的必然性。“反复其道”,是说阴长则阳消,阳长则阴消,阴阳往来交替消长,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。这个规律在《易经》中表述为“七日来复”,就是说,从“一阳消退”到“一阳复生”,要经历七次变化。具体过程是:“一阳消”为“骺”,“二阳消”为“遁”,“三阳消”为“否”(奏),“四阳消”为“观”,“五阳消”为“剥”,“六阳消尽”为“坤”,“一阳来复”为“复”。当“剥”之时,阴进阳退,阳消将尽,所以“不利有攸往”;当“复”之时,阳进阴退,阳气方生,所以“利有攸往”。
《彖》曰:复。亨,刚反。动而以顺行,是以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。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。天行也。利有攸往,刚长也。复,其见天地之心乎?
[译文]《彖传》说:回复,亨通,说明阳刚返回。阳气萌动,并能顺应客观规律而运行,所以产生、滋长没有害处,结伴前来没有过错。返转回复有一定规律,过了七天必然回复,这是大自然的运行法则。利于有所前往,说明阳刚在生长。回复,大概体现着天地主宰万物的用心吧?
[提示]解释卦辞。
《彖传》对卦辞逐句解释其大意,简明扼要。
其中“动而以顺行”一句尤其值得注意,这是从复卦卦象推演而得(复卦下为震、为动,上为坤、为顺),指出了复卦的基本卦旨。处“复”之时,行动是顺应客观规律而动。这与剥卦《彖传》指出的“顺而止之”的基本卦旨恰好相反。君子处“剥”、处“复”,或止或行,都是顺乎规律。能够认识客观规律并且能灵活主动地顺应它,也就从必然中实现了自由。
《象》曰:雷在地中,复。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,后不省方。
[译文]《象传》说:雷潜藏于地中,象征阳气回复。先代君王因此在冬至日闭关静养,商人旅客不外出远行,君主不巡视四方。(后:君主。省:巡视,视察。)
[提示]微阳初生时需要静养。
复卦下为震、为雷,上为坤、为地,是雷在地中之象。雷潜于地中,象征着阳气刚刚回复,一阳始生于下,还很微弱,还无力奋出地面。在节气上,这正是阴气极盛、阴极生阳、阳气初生的“冬至”之时。由于阳气始生,不能随意损耗,应该静养以待其壮大。人在此时也要安静保养,闭上关卡,君王百姓都要停止活动,以利于养精蓄锐。本卦卦辞中强调“利有攸往”,《象传》中又强调“闭关”“不行”,岂不是前后矛盾吗?需知《易》有“变易”之旨,读《易》也要有灵活变化的观念。卦辞强调进取,是着眼于发展的趋势;《象辞》强调静养,是着眼于暂时的现状。这二者立意虽相反,其精神实质却并不矛盾。猛力前冲之前,先要后退几步,这叫“蓄势”。静养正是为进取而积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