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经六十四卦第二十七卦:颐卦正解-山雷颐(艮上震下)

27、第二十七卦巽宫(游魂):山雷颐卦(艮上震下)

山雷颐卦 地位:少阴|人位:老阴|天位:少阴|错卦:泽大过风|综卦:山雷颐|交互卦:坤为地

错卦;泽大过风。综卦;山雷颐。交互卦;上坤下坤成;坤为地。

地位;少阴。人位;老阴。天位;少阳。

序卦传;物畜然后可养,故受之以颐;颐者养也

《序卦》曰:物畜然后可养,故受之以颐。颐者,养也。

崔觐曰:大畜刚健,辉光日新,可以观其所养,故言“物畜然后可养”。

颐:贞吉。观颐,自求口实。

彖曰:颐贞吉,养正则吉也。观颐,观其所养也;自求口实,观其自养也。天地养万物,圣人养贤,以及万民;颐之时义大矣哉!

象曰:山下有雷,颐;君子以慎言语,节饮食。

颐艮上震下

程传:《颐·序卦》:“物畜然后可养,故受之以颐。”夫物既畜聚,则必有以养之,无养则不能存息。《颐》所以次《大畜》也,卦上艮下震,上下二阳爻,中含四阴,上止而下动,外实而中虚,人颐颔之象也。颐,养也。人口所以饮食,养人之身,故名为《颐》。圣人设卦,推养之义,大至于天地养育万物,圣人养贤以及万民,与人之养生、养形、养德、养人,皆颐养之道也。动息节宣,以养生也;饮食衣服,以养形也;威仪行义,以养德也;推己及物,以养人也。

颐,贞吉,观颐,自求口实。

朱熹:“颐”,口旁也。口食物以自养,故为养义。为卦上下二阳,内含四阴,外实内虚,上止下动,为颐之象,养之义。“贞吉”者,占者得正则吉。“观颐”,谓以其所养之道。“自求口实”,谓观其所以养身之术,皆得正则吉也。

程传:颐之道,以正则吉也。人之养身、养德、养人、养于人,皆以正道则吉也。天地造化,养育万物,各得其宜者,亦正而已矣。“观颐,自求口实”,观人之所颐,与其自求口实之道,则善恶吉凶可见矣。

《朱子语类》云:养须是正则“吉”。“观颐”,是观其养德正不正。“自求口实”,是观其养身正不正,未说到养人处。

林希元曰:人之所养有二,一是养性,一是养身,二者皆不可不正。观其所养之道,如《大学》圣贤之道,正也;异端小道,则不正矣。又必自求其口实,如重道义而略口体,正也;急口体而轻道义,则不正矣。皆正则吉,不正则凶。

陈琛曰:集义以养其气,寡欲以养其心,守圣道而不溺于虚无,崇圣学而不流于术数,则所以养德者正矣。穷而不屑于嘑蹴,达而不至于素餐,不以贫贱饥渴害其心,不以声色臭味汩其性,则所以养身者正矣。

陆铨曰:“观颐”,即考其善不善;“自求口实”,即于己取之而已矣。

李光地:陆氏说与《传》义异,盖云观其所养者,以自求养而已,如所养者德乎?则当自求其所以养德之道;如所养者身乎?则当自求其所以养身之方,与夫子《彖传》语意尤合也。

颐,贞吉,养正则吉也。观颐观其所养也。自求口实,观其自养也。

朱熹:释卦辞。

程传:“贞吉”,所养者正则吉也。“所养”,谓所养之人,与养之之道。“自求口实”谓其自求养身之道,皆以正则吉也。

李舜臣曰:古之观人,每每观其所养。而所养之大小,则必以其所“自养”者观之。夫重道义之养而略口体,此养之大者也,急口体之养而轻道义,此养之小者也。养其大体,则为大人。养其小体,则为小人。天之赋予,初无小大之别,而人之所养各殊,则其所成就者亦异。

谷家杰曰:“观颐”者,当于所养观之,又当于所养中“自养”处观之。

李光地:李氏、谷氏说,皆得孟子考其善不善之意。

天地养万物,圣人养贤以及万民,颐之时大矣哉。

朱熹:极言养道而赞之。

程传:圣人极言《颐》之道而赞其大。天地之道,则养育万物。养育万物之道,正而已矣。圣人作养贤才,与之共天位,使之食天禄,俾施泽于天下,养贤以及万民也。“养贤”,所以养万民也。夫天地之中,品物之众,非养则不生。圣人裁成天地之道,辅相天地之宜,以养天下,至于鸟兽草木,皆有养之之政。其道配天地,故夫子推《颐》之道,赞天地与圣人之功,曰“颐之时大矣哉”!或云“义”,或云“用”,或止云“时”以其大者也。万物之生与养时为大,故云“时”。

赵汝楳曰:圣人之于万民,岂能家与之粟,而人与之衣。其急先务者,亦曰养贤而已。贤得所养,则仁恩自及于百姓矣。

李光地:卦有曰“尚贤”“养贤”者,皆是六五上九相遇,《大有》、《大畜》、《颐》、《鼎》是也。此卦《颐》为养义,而六五又赖上九之养以养人,故曰“圣人养贤以及万民”也。

山下有雷,颐。君子以慎言语,节饮食。

朱熹:二者养德养身之切务。

程传:以二体言之,山下有雷,雷震于山下,山之生物,皆动其根荄,发其萌芽,为养之象;以上下之义言之,艮止而震动,上止下动,颐颔之象;以卦形言之,上下二阳,中含四阴,外实中虚,颐口之象。口所以养身也,故君子观其象以养其身,“慎言语”以养其德,“节饮食”以养其体,不唯就口取养义,事之至近而所系至大者,莫过于言语饮食也。在身为言语,于天下则凡命令政教,出于身者皆是,慎之则必当而无失。在身为饮食,于天下则凡货资财用,养于人者皆是。节之则适宜而无伤,推养之道,养德养天下,莫不然也。

《朱子语类》:或云谚有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,甚好。曰:此语前辈曾用以解颐之象:“慎言语,节饮食。

冯椅曰:法雷之动,以慎其所出,法山之止,以节其所入。

赵汝楳曰:雷之声为言语,山之养为饮食,言语饮食出入乎颐者也。

俞琰曰:颐乃口颊之象,故取其切于颐者言之。曰“慎言语,节饮食。”充此言语之类,则凡号令政教之出于己者,皆所当慎,而不可悖出,充此饮食之类,则凡货财赋税之入于上者,皆所当节,而不可悖入。

子夏易传;頤,口頰也。下動而上止,其為頤乎。身之而養也。頤為養乎。民由上養,正乃吉也。止而待之,養之道也。動而求之,見利遷也。故下動皆凶,上止皆吉。觀頤自養,正為吉乎。萬物待天地之養也,百姓待聖人之養也。聖人待賢人之治也。故在於養賢,則聖人昭昭焉。分賢不肖,白黒也。中人效而為之,其意無别也。不知賢,孰果謂天下之賢也。故曰大哉。

象曰:山下有雷,頤君子,以愼言語,節飲食。

山中雷震,養萬物,是謂頤之象也。言語者,禍福之幾也。飲食者,康疾之由也。動止得其道,身乃安頤,莫過是也。

(震下艮上)。颐:贞吉。观颐,自求口实。

虞翻曰:晋四之初。与大过旁通。养正则吉。谓三爻之正,五上易位,故“颐贞吉”。反复不衰,与乾、坤、坎、离、大过、小过、中孚同义。故不从临观四阴二阳之例。或以临二之上,兑为口,故有口实也。离为目,故“观颐”,观其所养也。或以大过兑为口,或以临兑为口。坤为自,艮为求。口实,颐中物,谓其自养。

郑玄曰:颐中,口车辅之名也。震动于下,艮止于上,口车动而上,因辅嚼物以养人,故谓之颐。颐,养也。能行养,则其干事,故吉矣。二五离爻,皆得中。离为目,观象也观颐,观其养贤与不肖也。颐中有物曰“口实”。自二至五有二坤,坤载养物,而人所食之物皆存焉。观其求可食之物,则贪廉之情可别也。

《彖》曰:颐贞吉,养正则吉也。

姚信曰:以阳养阴,动于下,止于上,各得其正,则吉也。

宋衷曰:颐者,所由饮食自养也。君子割不正不食,况非其食乎。是故所养必得贤明,自求口实,必得体宜,是谓“养正”也。

观颐,观其所养也。

侯果曰:王者所养,养贤则吉也。

自求口实,观其自养也。

侯果曰:此本观卦。初六升五,九五降初,则成颐也。是自求口实,观其自养。

案:口实,谓颐口中也。实事可言。震,声也。实物可食。艮,其成也。

天地养万物,

崔元曰:天,上。地,初也。万物,众阴也。天地以元气养万物,圣人以正道养贤及万民,此其圣也。

圣人养贤以及万民。

虞翻曰:乾为圣人,艮为贤人,颐下养上,故“圣人养贤”。坤阴为民,皆在震上。以贵下贱,大得民,故“以及万民”。

颐之时大矣哉。

△天地养物,圣人养贤以及万民,人非颐不生,故大矣。

《象》曰:山下有雷,颐。君子以慎言语,节饮食。

刘表曰:山止于上,雷动于下,颐之象也。

荀爽曰:雷为号令,今在山下闭藏,故“慎言语”。雷动于上,以阳食阴,艮以止之,故“节饮食”也。言出乎身,加乎民,故慎言语所以养人也。饮食不节,残贼群生,故节饮食以养物。

27.颐卦——论养生之道

震下艮上

颐:贞吉。观颐,自求口实。

[译文]颐卦象征颐养:坚持正道可获吉祥。观看嘴巴,就知道人要自求口中食物。(颐:音y,面颊,腮,其中为口腔。)

[提示]指出养生的原则。

“颐”就是嘴巴,嘴巴是吃东西的,吃食物则是为了摄取营养、保养生命,这就叫颐养。东方文化很重视生命的颐养,称之为“养生之道”,对这门学问有精深的研究,各种学派林立。颐卦专论生命的颐养。卦象是上艮下震,上下两个阳爻像上下腭。中间四个阴爻像两排牙齿。上艮为止,象征上腭静止不动;下震为动,象征下巴咀嚼食物。观看这一卦象,就知道人要自求口中食物,以利于养生,这就是卦辞所说的“观颐自求口实”。从这最原始的本能需求出发,可以推衍出颐养生命的许多道理,总的原则是“贞吉”,守正则吉。顺应生命成长的规律就是守持正道,如此则利于养生。

《序卦传>说:“物畜然后可养,故受之颐。”事物蓄聚以后需要加以保养。大畜卦讲德智的蓄聚,而德智聚集于身以后要继续给以滋养,使之得到扩充和发展。颐卦论生命的颐养,偏重于精神养生,认为养德性比养口体更要紧,这正好是大畜卦旨意的延伸。

《彖》曰:颐,贞吉,养正则吉也。观颐,观其所养也。自求口实,观其自养也。天地养万物,圣人养贤以及万民,颐之时大矣哉!

[译文]《彖传》说:颐养,坚持正道可获吉祥,说明用正道养生才能导致吉祥。观看嘴巴,是观察所养的什么;观看自求口中食物,是观察怎样自我养育。天地养育万物,圣人养育贤者并且普及于万民,及时的颐养是很伟大的啊!

[提示]解释卦辞。

这段《彖传》里面的“观颐”以下几句话,真是不解释倒还明白,越解释越糊涂了。

看人吃食是最简单的事,但是善于观察的人可以从中得到象征性的启示。口中吃食者,所养的是口腹;口中节饮食、慎言语者,所养的是德性。这是“观颐”的启示。凡廉洁寡欲、不贪饮食者,皆得养生之正道;凡贪食无厌、欲壑难填者,尽入戕生之邪途。这是观“自求口实”的启示。《彖传》又推而广之,不仅养身养德是颐养,而且天地养育万物、君主养贤人养万民都在颐养之道范围内,都可以用本卦的哲理去推论。

《象》曰:山下有雷,颐。君子以慎言语,节饮食。

[译文]《象传》说:山下有雷声,象征颐养。君子因此谨慎言语,节制饮食。

[提示]养生要兼顾养德和养身。

颐卦上为艮、为山,下为震、为雷,是“山下有雷”之象。雷动于下,山止于上,一止一动,正可假借为口腔咀嚼之象,故称为“颐”,象征颐养。人的口,出者为言语,入者为饮食。所谓“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”,如不谨慎节制,就会危害养生。震之动象征言语、饮食,艮之止象征慎之、节之。慎言可养德性,节食可养身体,养生的功夫正要在口的一出一入之间留意。当然是养德性为重,养口腹为轻;精神养生为重,物质养生为轻。所以《礼记·大学》中说:“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。”

良好的心理情绪和精神状态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。所以,养生不仅要适当地摄取物质营养以颐养口腹,更要不断地摄取精神营养以颐养德性。从颐卦六爻看,分为两种类型。下三爻为震、为动,象征下腭咀嚼食物,所求在物,贪于口腹之欲,只养体而不养德,结果是戕生而多凶;上三爻为艮、为止,象征上腭止而不动,节制饮食,所求在德,清心寡欲,以德自养并养人,身心皆安,这才是养生的吉祥正道。

颐卦六爻,上下两个阳爻皆可自养或养人,中间四个阴虚皆需求养于人。阳实者自养并养人,阴虚者则养于人。这是一种情况。本卦中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况,处于震体的下三爻皆只养体不养德,不得养生之正道,多凶;处于艮体的上三爻以养德为主导,身心兼养,得养生之正道,皆吉。颐卦六爻中存在着这两种规律的交叉,表现出自养、养人及养于人,养德与养体的复杂现象。拿上下两个阳爻来说,初九虽然阳实足以自养,却因处于下体之下,境界低卑,贪于口腹之求,以致舍己之“灵龟”、观人之“朵颐”;而上九则不仅阳刚充沛,更兼境界高超,所以能以德自养并且教养天下,以致大有“由颐”之庆,再看中间的四个阴爻,虽然皆因阴虚之质而求养于人,境界又大有不同。处于下体的六二、六三的“颠颐”、“拂颐”,皆是以贪损德,颊颜求食,身心交病,害于养生;六四、六五的“拂颐”、“拂经”则是求贤问道,自养其德,身心两益,利于养生。总的说来,颐卦提出的养生原则可以用“以德为本,身心兼养”来概括。在这里,精神因素起有主导作用,心理卫生制约着生理卫生,心泰则身安。这也正是东方古典养生学的精髓所在,必然会引导我们进入身心安泰的新境界。印度瑜珈术的良性心理诱导法、中国内丹术的性命双修法以及佛家的形形色色的禅定法,无不与此密切相关,无不由此起步入门。


146573124914 2024-12-18 00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