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字常与时代的需求相联系,它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、宗教民俗等色彩。


在我国古代,西汉统治者推行黄老之术,求长生不老的风气很盛,当时人多用延年、去病等起名,如霍去病。

 

时代观念对名字的影响


到王莽时,有二名之禁,人名十有八九为单名。


在佛教盛行的魏晋六朝,则盛行用"之"字,如王羲之、祖冲之等。到唐代,人们称呼喜欢标榜排行,如李十六、于八娘等。


宋代名字常用"老"字。


辽金元名字多用"奴""哥"字。


明清时代科举制度影响很大,人名中又常出现奎、元、科、弟等字。


新中国成立以后,起名字中的时代特征也是比较明显的。


建国初期,取名建国、建设、解放的就比较多,而后期援朝、卫国、和平、鸣放、跃进、超英等名字反映了抗美援朝、大跃进等国内大事。


到了"文革"期间,起名更是紧跟当时形势,改名的也很多,比较有响亮的名字有:卫东、卫彪、红卫、斗批、要武、四新等。待到文革结束后,这些名字由于带有鲜明的"文革"痕迹,于是又纷纷改名或恢复原名。


文革初期和文革结束后,成为我国两次改名高潮。


国家语言委员会在1984年进行的175000个姓氏、人名用字分析统计,取名用"红"字的,建国前在人名用字中排列弟164位,解放后上升到第45位,文革中则升到第一位,文革后又下降到第6位。


人名用字中的"军"字,在解放前排在第253位,解放后上升到第41位,文革中上升到第3位,文革后又下降到第7位。


名字具有时代特征,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,可以说人们生活在社会中,多数人的起名必然受到当时社会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,因而我们可以对不同时代以及不同作用人物的人名进行研究,来了解社会心理的某些方面。


580409603217 2024-10-31 17:01